close

其實說到關於養兒育女的書,
走到書局裡面琳琅滿目的書隨手拿起來看看都往往還是覺得..
大同小異或是看不下去。

雖然很多人推薦什麼『百歲醫師』『親密育兒』『超級嬰兒通』,
有人的推薦到不行,有的人則斥責內容與他想要的作法不符,
而我大多只是拿來看看參考,看看這些被推薦的書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是看完之後,都不會有讓我想要再推薦出去的興奮感。

不過這次在書局隨手翻到黃淑文『媽媽的讀心術』
突然覺得這位媽媽的思考方向跟我很接近,
就是那種『孩子其實什麼都懂』『讓孩子直接與世界互動學習』
是我一直很嚮往的,也許對孩童時候的我自己也是。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觀黃淑文女士的blog
內有『媽媽的讀心術』介紹摘要與目錄。

materialland_612.gif

他引用了張愛玲有篇文章『造人』的話,我突然覺得跟我好相像:

她說,她對小孩總是尊重和恐懼,甚至敬而遠之。 倒不是後生可畏,
(張愛玲直言,多半許多小孩長大變成大人之後也都是很平凡的,
還不如我們這一帶也說不定。)真正讓她可畏可敬的,應該是身為一個孩子,
天生所擁有的特質和性格,那『從生命的泉源裡分出來的一點新的力量』,
是世俗的成人難以想像的巨大。


沒錯,我一直都覺得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懂更多,所以當我面對小孩,
我無法像其他人一樣童言童語的跟他們耍把戲或是編造什麼奇怪的怪譚故事來嚇小孩。
『張愛玲說的沒錯,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一顆"認真的眼睛"看穿大人世界的一切』。
孩子是很天真但不傻,其實我們跟孩子應該是互相共同成長的。

別忘了『孩子渴望成為自己』『別讓孩子變成你的複製品』。 

 

 materialland_612.gif  

如果要說到教育,我比較嚮往的是孩子與世界直接接觸的那種真實感。


黃淑文女士也提到,其實自己的兒子並沒有上幼稚園,小學前也不曾學過國字,
反而是帶著他到處觀察這個大自然,孩子在自然而然中卻能說出跟教科書上一樣的知識,
就譬如『螳螂的眼睛會變色』當孩子實際看到的時候,就會永遠印在他的心裡,
而不是為了應付一場考試而去背了這段話。

所以我之後很喜歡旅行(再次申明,我討厭逛街,我的腳只肯甘願為旅行鐵腿),
我到日本之前,其實對於日本的旅遊知識很淺,什麼寺廟的參拜方式,電車的路線圖,
哪個地方有什麼觀光景點,看了資料和書籍還是只有『印象』而已,
但是這一趟下來,親自走過許多地方,碰過許多外國人和日本人,親身經歷日本飯店的工作,
現在我對日本所了解的,都是我自己走過成為自己的東西。
所以人家才說『無論你怎麼練習,永遠比不過親自下戰場的可貴』

但是並非不讓孩子上幼稚園,黃淑文女士的女兒看到哥哥上小學之後,
主動要求去念幼稚園,黃淑文女士也讓女兒開開心心的去了。


materialland_612.gif

 

我也才終於明白為什麼孩子喜歡把家裡搞得天翻地覆,
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的祕密基地。
就連大人偶爾都想躲在一個空間裡面讓身體放鬆、沉思,尋回安全感,
這種感覺就像回到媽媽的子宮裡的時候,那種不受外界。

當然讓孩子自由發展,也要有極限,
也要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會不開心,媽媽的身體也會需要休息。


『大部分的孩子,需要的其實只是父母的陪伴和傾聽....
如果你的孩子不願意對你掏心,也許你必須先反過頭來想想,
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放下大人的權威?
還是暗地裡,仍然以為自己一定懂得比孩子多,
不知不覺,便流露出"孩子樣樣不如我,非要我出面指導不可"的姿態。』


與孩子互相溝通和尊重,孩子的塗鴉中往往隱藏著重要的訊息。

 

materialland_612.gif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原因,
他提到了有些『心靈層面』的元素-『生命的傳承』,
他坦然的寫出對於過去嚴厲父親離開的衝擊,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
『我愛他,卻不甘在愛中被綑綁,我忤逆他,卻依然渴望得到他的愛』。


他提到『唯有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自己,找出上一代和自己之間的生命連結,
才能療癒內在的小孩,避免在愛中繼續受傷,也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教養方式,
扮演好母親的角色。』 

 
這段話其實有很深的含義,我不認為那些說『我明白了』的人會真的明白,
這與『聖境預言書』中的『第六個覺悟-清理過去』有關連,
我相信接觸到這本書一定也是一個機緣,
也許我更快明白媽咪想要留給我的訊息是什麼。

materialland_612.gif

其實我也還是個孩子,我自認為自己不是個能獨當一面的大人,
可是難道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不懂裝懂嗎?我絕對做不到,
於是黃淑文女士對兒子說『媽媽也有不懂的事情,你想一下,我也想一下好嗎?』
有的時候,孩子思考後反而會回答出一些另你意想不到的解答。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不只是以媽媽的心態,也以孩子的心態來對待,兩種角色時常互換。
我不會是一個喜歡比較的媽媽,因為我自己就很討厭被拿來跟別人比較,
我也不會想讓孩子念什麼很厲害的學校,我反而希望他用體驗的看這個世界,這跟我很相像。
不過未來的事情誰知道,至少我確信的是我會陪他一起互相學習快樂長大。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家家都有一本需要修行的生命大書,
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採用同樣的教養方式。...
只要你投注對孩子的愛,就會創造出生命的另一種可能,發展出自己的教養模式,
適合你的家庭,適合你自己,陪著孩子好好長大。』


如果用心看完這本書,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是很珍貴的收穫。

 

 

 

 

 

推miko一下嘛!.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